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非遗”就是文化的"印证者",是值得我们守护与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非遗”就是文化的"印证者",是值得我们守护与发扬的。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西秀区

活动设置了匠人活动现场展示和互动环节,现场对竹具编织、银匠制作、土布纺织、刺绣、凤阳汉装制作、安顺石雕、土陶艺、地戏面具雕刻、草鞋编织、蜡染绘画及芦笙制作工艺进行展示互动。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 图片来源见水印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活动现场还有刺绣、蜡染、阿江口弦、苗族芦笙现场制作等“非遗”活态展示,精美的刺绣和难得一见的织布展示引来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还引来很多手艺人前来相互讨教交流,现场气氛非常热闹。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图片来自:关岭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安顺市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26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安顺地戏】、【安顺蜡染】、【苗族跳花节】、【铜鼓十二调】、【布依族勒尤】、【苗族芦笙舞】、【苗族服饰(西秀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亚鲁王】、【抬亭子】。

今天就来一一了解安顺这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地戏:2006年5月,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铜鼓十二调:2006年5月,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安顺蜡染:2008年6月,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苗族跳花节:2008年6月,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节日那天,高高 的“花树”披红带彩立于旷野场地中央,花树下设方桌置放香烟、香茶、美酒、芦笙等物品,并以花树为中心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跳花的,不仅是当地的苗族群众,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布依族勒尤:2008年6月,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世代相传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勒尤,布依语为成想、好想、很想之意。勒尤是布依族的一种双簧,管型吹奏乐器,其乐器有木制、竹制、地瓜藤三种。木制(多用椿树、秋、花椒、泡桐树)的盘勒乐器长1.2尺,管身由木管上穿八孔、上七孔、下一孔和唢呐相似,上部装有虫蛹壳制成的“虫哨”(即发声器)。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苗族芦笙舞:2008年6月,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笙舞是贵州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牂牁地方(关岭、镇宁、贞丰一带)的芦笙舞就已相当出名,据史载:公元995年,牂牁地方曾派出一个使团入朝,宋太宗召见,令作表演,其音乐起伏有致:“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古代苗族用葫芦剖而为瓢,瓢笙即葫芦笙,今日关岭苗族仍然称芦笙之斗为葫芦,瓢笙即今日之芦笙。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苗族服饰(西秀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2008年6月,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苗族服饰流传至今,以其特殊的方式和符号承载和记录了苗族人民几千年的迁徙史,绵延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关岭苗族服饰制作之精美,工艺之考究,技艺之精密,皆属艺术之上品。其独特的魅力,上身效果之庄重、典雅和华贵,使见者无不为之赞叹。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关岭自治县苗族服饰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西秀区苗族服饰

亚鲁王:2011年5月,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史诗——亚鲁王》广泛流传并运用于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麻山苗人在丧葬仪式中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唱诵的神圣诗篇,是一部活形态的大型史诗。是麻山苗人的一部神圣经典。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抬亭子:2014年12月,纳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屯堡人受先祖江南的区域文化“祭汪公”活动熏陶影响,视汪公为先神,每逢正月十八汪公诞日,到汪公庙内献祭,祈汪公保佑丰衣足食,清吉平安。而大西桥镇村寨之间达成默契,狗场屯在正月十六、鲍家屯在正月十七、吉昌屯在十八三日抬汪公游村。其他乡镇的屯堡村寨则在正月十九前自行选择日期举行活动。民间称这一活动为“抬汪公”也称“抬亭子”。

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原来安顺有这么多“国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传承非遗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传承非遗,更是在传承我们的民族之魂。

来源:安顺微旅游

实习编辑:王宇

相关推荐
  • 新华丝路: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常熟开幕

    新华丝路: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常熟开幕

  • 和ZHEMARK PR一起在这场高端游艇盛会里, 触摸精英品质生活

    和ZHEMARK PR一起在这场高端游艇盛会里, 触摸精英品质生活

  • 安踏马赫4代全新上市,助力"2024安踏马赫游戏"全面弹射升级

    安踏马赫4代全新上市,助力"2024安踏马赫游戏"全面弹射升级

  • 贵州授予一批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等称号

    贵州授予一批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