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天眼新闻
全域旅游
贵州省2020年“重走长征路·聚力奔小康”——寻找最美红色故事徒步体验活动在播州区苟坝红色旅游景区举行。
近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体育局、共青团贵州省委主办,遵义市文体旅游局、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贵州省2020年“重走长征路·聚力奔小康”——寻找最美红色故事徒步体验活动在播州区苟坝红色旅游景区举行。活动仪式上,发布了贵州省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
这10个“最美红军村落”分别在哪里,红军留下了哪些红色印记,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贵阳市修文县大木村
大木村红军广场
大木村位于修文县六屯镇,现村内保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木红军标语。1935年4月3日,中央红军长征从开阳白马洞翻山穿过马颈子进入六屯境内,驻宿格都堡(今都堡村)、长田、大木寨一线。大木寨是布依族聚居村寨,红军一到,便来寨中进行革命宣传,书写大幅标语。其中“红军是乾人的军队”一条标语写在寨中间农户李忠良的房屋山墙上。历经近一个世纪,这幅标语依然清晰醒目。2017年,在大木村修建大木红军文化广场并投入使用,对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木村现已成为开展革命教育、党建活动的现场教学基地。
遵义市播州区苟坝村
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是毛泽东用马灯点亮中国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乡愁的地方。这里红色文化与乡愁文化交相辉映,革命圣地与青山绿水一脉相承。这里有光耀史册的苟坝会议会址、红九军团驻地旧址、苏维埃银行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大小龙井、梦回1935光影秀、柳溪营盘汽车露营基地等景点。
近年来,苟坝结合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主题,丰富景区业态,完善基础配套,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陆续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红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旅游景区等荣誉,并进入中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名录。
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社区
娄山关红军烈士纪念碑
娄山关社区因红军长征时打响的娄山关战役而得名。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娄山关大捷激发了红军的战斗热情,坚定了红军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信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毛主席策马驻足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的豪迈诗篇。娄山关社区拥有娄山关战斗遗址为主的长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化景观,以发展红色旅游、乡村避暑、休闲度假为主。
安顺市镇宁县弄染村
弄染村陆瑞光故居
弄染村是革命烈士陆瑞光的故乡,是红军三、五军团首长(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长征的宿营地,是红军首长和烈士陆瑞光结盟订立反蒋协定、播下革命火种的圣地。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长征途经镇宁。陆瑞光支持革命,接济红军物资,收容12名红军伤病员,为红军顺利过境作出重要贡献。更为突出的是,陆瑞光毅然与红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签订“反蒋作战协定”,成为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
弄染村的陆瑞光烈士革命活动遗迹是一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研究当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史的重要实物证据,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加强统一战线、争取地方武装、开展反蒋反军阀的史迹。
毕节市黔西县丘林村
红军抢占鸭池河天险步道
丘林村位于乌江中游(鸭池河)西岸,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红军强渡鸭池河纪念碑、红军强渡鸭池河战斗遗址、红军抢占鸭池河天险步道等红色遗迹。这些红色遗迹和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如乌江百里画廊、八仙洞景区、鸭池河温泉、大关古盐道等形成红色文化游线产品,方便游客的集中游览和对红色文化的体验。
毕节市纳雍县枪杆岩村
枪杆岩村
纳雍县枪杆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就位于枪杆岩村,因境内一柱擎天的枪杆岩独峰而得名,同时也含有毛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含义。
枪杆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红九军团经猫场战役后撤离休整之地。1935年4月15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为掩护主力红军北上,在今大方县猫场镇遭遇拦截阻击,展开激战,损失较大,后向梯子岩撤退,在梯子岩顶成功架设机枪向敌人开火,大部队得以顺利通过梯子岩,沿手扒岩而下,来到枪杆岩苗寨休整后经纳雍取道云南。梯子岩突围是红九军团胜利北上的转折点。在休整期间,军民共同担水拾柴,洗衣做饭,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
鸟瞰楼上村
楼上村位于国荣乡南部,1934年10月初,担负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任务的红六军团,在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等率领下,一路征战。10月7日,红六军团9000余红军进入甘溪,先头部队与敌遭遇,陷入重围。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与敌激战。最后在红51 团、红52团的掩护下,红六军团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在10月中旬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实现与红二军团的会师,完成了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的战略目标,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五十二团在完成掩护红六军团主力突围任务后,朝红军主力撤离的相反方向撤退,继续牵引敌军,遂自甘溪集镇渡河,冲破敌军在牛皮沟一带的防线,往国荣楼上方向撤退,部分红军便在楼上村修整并开展革命宣传、发展红军等活动。
黔东南州黎平县少寨村
少寨红军桥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西进贵州,挺进以遵义为中心的黔西北地区,在北上经过少寨村时,看到破烂不堪的木桥,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红军立即派出部分指战员,整修横跨于八舟河上的这座木板桥。当地群众后来特将此桥称为“红军桥”,以纪念红军的爱民恩情和义举。
黔南州瓮安县下司社区
猴场会议会址
下司社区位于猴场镇东北面,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在猴场召开扩大会议,史称猴场会议。红军在猴场期间,大力开展政治宣传、打富济贫和扩军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留下了众多的历史烙印和红色故事。村内保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猴场会议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行居、红军干部团休养连驻地旧址等红色革命文物。猴场会议作为伟大历史转折的前奏,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时间上作了直接的准备,成为连接黎平会议与遵义会议的重要纽带,改写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和命运,架起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金色桥梁。
黔西南州兴义市发哈村
发哈村红军临时电台指挥部旧址
发哈村是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西出贵州的途经之地,村寨内有贺子珍威舍负伤地遗址、红军临时电台指挥部旧址、猪场红军标语、红军洞红军避敌旧址4处红军战斗遗迹。
这4处遗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威舍红军战斗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兴义市重点打造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资源。
内容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