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红军虽然离开了,但在威舍群众心里,一个个故事都是那样鲜活,它们不会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
红军长征过兴义的故事,人们说了又说,总是那样激励人心。今天,在兴义威舍境内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红军洞、贺子珍负伤处,以及几个陈列室,都在无声地告诉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这里曾留下红军的足迹,这里彰显着红军长征的精神……
红军虽然离开了,但在威舍群众心里,一个个故事都是那样鲜活,它们不会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走进红军村陈列馆,红军长征经过威舍所发生的部分故事,以浮雕的形式展现在游人眼前,真切、生动,让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
兴义威舍是中央红军“兵临贵阳逼昆明”的标志性地域,从乌江到金沙江的一段征程。在“兵临贵阳逼昆明”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没有召开特别重要的会议,也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但从1935年3月28日南渡乌江,至5月3日开始巧渡金沙江,红军在接近四十天的时间内转战两千余里,书写了伟大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这段时间所发生的许多故事,无不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当然,熟知红军长征历史的研究学者,都知道整个贵州的行程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黎平、猴场、遵义、芶坝等一系列会议,彻底纠正了从1931年至1935年初,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际,就是在贵州的征程中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完全可以说,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就发生在贵州。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征程,可以用两大事件来总结,一是四渡赤水出奇兵,二是兵临贵阳逼昆明。
四渡赤水出奇兵,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他把握战略关键的独到能力。在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就曾经讲过“调出滇军就是胜利”。此时,中央红军的正确选择已经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有了之后的南渡乌江,兵临贵阳,西转安顺、黔西南,挺进云南,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一系列精彩转移。
目前,国家级、省级负责长征线路文化的专家已经产生共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应该从一渡赤水开始,直至调出滇军,中央红军挺进云南结束。威舍镇正是四渡赤水战役胜利的收官之地。因而,文物部门在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中,威舍镇境内的威舍红军战斗遗址、蒿子冲红军卫生部旧址、红五军团驻地3个重要革命文物,都加上了“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合并项目)”的说明。
威舍镇的阿依、蒿子冲、下德黑等地,是中央红军西出贵州挺进云南,在贵州宿营的最后村寨,这些村寨都在与云南省的边线一侧。中央红军长征记录中,明确中央红军是1935年4月23日进入云南省富源县。这与史实完全相符,这一天,中央红军推进到威舍镇的蒿子冲、下德黑、阿依等地宿营,而少部分突前部队进入了云南省富源县的铁锁箐。因此,地处贵阳、昆明中间部位的兴义市威舍镇,正是中央红军长征“兵临贵阳逼昆明”这一长征重要事件的标志性地域。
中央红军从1935年3月31日南渡乌江,至5月3日至9日巧渡金沙江,行程上千公里,用时40天,时间虽然不长,期间也没有召开重要会议,没有发生重大战役,但却是中央红军广大干部战士坚决执行遵义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决议和精神的最好体现,是伟大的红军长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到如今,在红军路过贵州最后一站威舍红军村,还流传着红军长征时的种种故事。
威舍镇红军村八旬老人余伦启介绍:“那时候村民们都不认识是电台,我小叔在省中读书才认识那东西。他说那是国家联络的重要工具,叫电台,在家中干农活的老幼妇孺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怪东西。那天在房前吞口边发报以后,马上又乱(敌机轰炸)了,红军到处躲避飞机上丢下来的炸弹。我家里是大灶房,五六家人帮忙拿起木桶装了饭菜,偷偷从后门送去山洞里给红军吃。
记者: 老人家:听说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来过威舍红军村?您知道这事吗?
余伦启: 没有听说过,没哪个介绍过,不认识。只是那个钟赤兵的儿子,喊(叫)钟建平的,到(是)来聊过他父亲的历史。当天,我在那点坐着,他听我讲当年他父亲的事情后就抱头大哭,就是那个钟建平。
可能太激动了,就在那点,我们说起了她父亲的英雄事迹,抱头大哭啊!劝都劝不住。当时她父亲到我们这里的时候,脚杆已经断了一只,是四个人用担架提着跟部队走。其实,讲起女红军贺子珍救他爹,咋个扑?咋个演说?我爷爷才是最清楚的人……
走进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当年的故事图文并茂展示开来。站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展板前,深深体会到老一辈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战友情谊;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故事,展示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得到群众认可、赞同,初心和使命不但让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前赴后继,也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在“钢铁意志、顽强拼搏”部分,我们不禁深思,产后一个多月又深受重伤的贺子珍、因伤半个月内进行了三次截肢手术的钟赤兵,还有那些千千万万英勇的战士,是凭借怎么样的毅力才能够完成艰苦卓绝的万里征程;“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展览陈列,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心和使命所蕴含着的巨大力量。
百年近代历史,百年屈辱记忆。中国人民的幸福何在?中华民族何以复兴?红军村陈列馆中,贵州著名革命烈士冷少农写给母亲的家信,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诠释着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他这样说“母亲:所以我现在就是在向这个方向去做。这样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为了人民的幸福,他的话朴实而又震颤人心:“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同时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之使命。
当年,被囚禁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伦,听闻来访的英国使者阿美士德入侵富饶中国的想法时,严肃地说“中国就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但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中国饱受多年战争侵害,列强欺凌。这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给予中国人民永远的伤痛记忆。沉睡中的雄狮被彻底激怒,唤醒雄狮的,正是坚定豪迈,挺进在万里征程之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如威舍红军村长征陈列馆所展示的肖锋长征日记,明确提到红军干部战士坚定贯彻遵义会议精神,搞好创建黔滇川边苏区的工作,执行北上抗日方针。长征途中红军在贞丰县白层观音洞内写下“誓灭倭奴”,清晰地阐明,在国家危亡,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之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当务之急,就是抗击侵略,把敌寇赶出国门。
走出陈列馆,每个人都庆幸我们的祖国在危亡时刻有共产党这盏明灯,有无数心怀初心和使命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我们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征的伟大征程、彻底赶走侵略者结束列强欺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走向新时代的坚定信心和万丈豪情。近百年来,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一代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在新时代奋力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有无数的困难,不断的挑战,所以我们将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投身于各行各业的建设洪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来源: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