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来源: 黔浪网 全域旅游

民间流传高磊山是“东方的阿凡提”,他是智慧的象征。

日前,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公布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名单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精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开展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

3月底,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省九个市州及省直单位申报的496个项目进行了审议,之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会议对专家推荐的名单进行研究,最终提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名单224项(312处),其中新入选154项(177处),扩展项70项(135处)。

现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20天,公示日期从4月4日起至4月24日止。

异议受理部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

通讯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北路中天金融城二期N1栋

邮政编码:550081

联系电话:

0851-85575233

电子邮箱:

fyc5233@126.com

盘州市入选这些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高磊山传说

民间流传高磊山是“东方的阿凡提”,他是智慧的象征。经由人们口耳相传后,高磊山传说故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是盘州市人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民间记忆,高磊山传说故事以高磊山出生地下沙陀村为中心,在盘州市内广泛流传,后因盘西铁路的修建和运营,为沿线百姓所共知,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兴义市、安顺市等区域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富源县羊尾哨等区域。


高磊山,清末盘州市沙陀人,中过秀才,精通诗文。他智慧过人,刚正不阿,专与官僚地痞作对。斗官、斗鬼、斗霸、斗恶、斗邪,他“板眼”深,“点子”足,“名堂”多。高磊山的传说故事诙谐幽默、讽刺辛辣、生动别致、富于内涵、脍炙人口,因而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在百姓眼中,高磊山爱憎分明、敢与官斗,如《以盐治县令》《县官哑巴吃黄连》《巧骂县太爷》等;他嫉恶如仇、敢与富斗,如《借古讽今》《智打阔千金》《高磊山教学》等;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为穷人出头,如《智替农民要妻》《智救农民》《惩盗贼》等。此外,他还极富有生活情趣,为大家所喜爱,如《有饭吃,树不卖了》《计骗橘子》《高磊山打赌》等。


高磊山传说故事具有普遍性、教育性、演绎性、趣味性、传承性、地域性的特征。其故事内容具有教育意义,传递各种生活智慧和乐观豁达的思想观念。故事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高磊山的故事丰富了盘州几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时,自晚清流传至今,高磊山传说故事经由人们口耳相传,早已超出了对高磊山本人的描绘和记录,而成为历代百姓凝聚生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盘州市地方百姓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理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娱乐方式不断增多,在“摆龙门阵”风习中得到广泛传播的高磊山传说故事逐渐失去了生存语境。熟知并喜爱高磊山传说故事的中老年群体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故事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递减,高磊山传说故事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文学,亦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濒临绝境。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彝族秋千

秋千,在汉语中俗称荡秋千或打秋千,在彝语中统称为“榨处”,意为活动的绳子,是盘州彝族老小皆爱、男女皆宜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分布于盘州市北部的淤泥彝族乡、坪地彝族乡、鸡场坪镇以及普古彝族苗族乡等多个传统彝族村寨,其中又以淤泥彝族乡麻郎垤村和鸡场坪镇保存最为完整。

秋千的起源,无疑是在人类社会初期,人类为攀援树木,采摘果实或缠藤附蔓飘荡嬉戏,逐渐深化而成。先秦时则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的军事训练工具,齐桓公讨伐山戎后便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逐渐流传到了南方。汉武帝时期,宫廷中则非常盛行荡秋千的游戏,到了唐宋,秋千逐渐成了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此时,秋千也由原来的一根绳子以手抓绳演变为了两根绳子加踏板的游戏工具。唐宋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秋千也普及到了全国。而贵州省六盘水市彝族词典中记载,贵州省六盘水市境内彝族绝大部分是在秦汉时陆续从云南东徙而至,由此可知贵州省六盘水市彝族秋千早存于世。

在盘州市境内,彝族秋千主要分3种:磨磨秋、高索秋和观音秋,每年的彝族火把节、彝年(农历十月初一)和正月初一到十五,男女老少便会聚集到村寨背靠大山、前面空旷的地方打秋,通过各自不同的打秋技巧和比赛规则,大家互相配合,娱乐身心。

目前,彝族秋千广泛存在于盘州市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每到固定时间,各个村寨都会制作秋千来玩,但正月十五以后都会全部拆除。随着民族间文化的不断融合,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加上老一辈人相继离世,秋千的制作工艺逐渐消失,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组织和群体来传承这一文化。

彝族秋千作为一项全民参与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高、飘、悠、柔、美、欢等特点,既能强身健体、寓教于乐,其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吕文春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洪真碧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舞龙

盘州“舞龙”当地人称“耍龙”,是广泛流行于盘州市汉族地区的一项体育竞技类民间民俗活动,是先民们用竹篾编制成龙形以及道具后在特定的时间以及场域中“玩耍”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它集神话信仰、传说故事、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体育竞技等于一身,生活在盘州市双凤镇的汉族人民仍然保存着这份几百年来祖先的记忆。

盘州舞龙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的汉族聚居地当中,尤其以六盘水市盘州市双凤镇最具代表性,该镇位于盘州市境地中部。盘州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22年(公元1389年),据悉,在明朝时期,中央王朝下令汉族调北征南,江南一带汉族大量入黔,民屯、商屯、军屯使贵州西部人口倍增,其中盘县境内的移民多江浙一带的人士,并将舞龙这一竞技活动带入盘州。

发展至今,盘州舞龙的内容、形式都已较为完整。从内容上看,盘州舞龙涉及到了祭祀仪式、历史传说、竞技娱乐、农耕文化等诸多方面;从形式上看,有传统舞龙与竞技舞龙两种形式;盘州舞龙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研究价值。

盘州舞龙要求舞者在舞龙的过程中姿势要圆润、连贯、顺畅、灵活;人与龙体、龙珠与龙体、音乐与龙体,三位一体配合默契,并且采用正确的舞法、步法、握法、鼓乐法,完成龙的基本动作,展现龙的精气神韵。盘州舞龙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民俗竞技体育运动,集历史性、民族性、传统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它为人们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机会,激发了人们团结合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和谐,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舞风轻絮霎时狂,龙腾虎踞卧盘州”是对“盘州舞龙”这项体育竞技最贴切的形容,作为长期陪伴着盘州市人民生活的文化瑰宝,其潜在的民俗学、史学、哲学、体育研究价值都是十分珍贵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彭仲恭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岩博小锅制作工艺

岩博小锅酒是用玉米、苦荞、高粱等农作物为原料,辅以彝族特制的“坨坨”酒曲,经过天然发酵、用小锅烤酒进而蒸馏之后酿造成独具风味的小锅酒。由于是用小锅烤制出的酒,人们将这种酒称为“小锅酒”,后来在岩博酒业的发展下,更名为岩博小锅酒。岩博小锅酒最关键的制作工艺是酒曲的使用,将中草药作为酒曲运用在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中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双龙村、新村等地,其中又以岩博村最具有代表性。岩博(nga bou),彝语地名,属彝语音译,意为百鸟出没和栖息的山峰。岩博村属于亚热带气候,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荞麦、高粱等农作物。因其植被丰富,大面积的森林覆盖率,为岩博小锅酒的制作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质水资源。藏龙山流淌下来的水被当地人视为深藏在山下的“龙液”,保证了岩博小锅酒的品质。

岩博小锅酒使用传统酿制工艺。酿制岩博小锅酒需要经过原材料的选择→清洗浸泡→清洗→初蒸→焖水→复蒸→摊凉→下曲→糖化培菌→配槽→入坛发酵→发酵→蒸馏→基酒→成品酒等复杂的工序,而且每个工序的时间和温度都要严格把控,酿制出的酒才能口感纯正香甜、不上头、不打头、不伤胃、不口干。

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营养价值、产业价值。此外还具有区域内民众参与程度高、酿酒工艺复杂、配方原料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虽然在岩博酒业的带领下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得以传承和提升,但是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中的土酒药的原料越来越短缺,其采摘、配制急需传承人。对很多老人来说,采药识药是祖传秘方,不愿外传,极有可能面临失传的现象。为了使这一传统的酿酒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应深入挖掘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打造民族产业,与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推动产业化发展。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县火腿制作工艺

盘县火腿是盘州市的传统饮食之一,主要分布在盘州市坪地乡、普古乡、四格乡、红果街道办、刘官街道办等27个乡镇,遍布整个盘州市。

盘县火腿又名“火肉”、“兰熏”,是腌制或熏制的猪腿,它肉质滋嫩,香味浓郁,咸香可口,以色、香、味、形著称,因而被誉为“中国三大名腿”之一。盘州市是贵州西部火腿文化圈的一个重要中心,东到贵阳,南到广西,西到曲靖、富源宣威、昆明,北到威宁、水城、重庆。2012年9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153 号文件向社会公布,盘县火腿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在浙江“金华”、“云南”宣威之后第三个在中国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的火腿产品,盘县火腿成为了盘州市的宣传名片。

盘县火腿的形成与明代外来人士移民贵州有关。据悉,在明朝时期,中央王朝下令汉族调北征南,江南一带汉族大量入黔,民屯、商屯、军屯使贵州西部人口倍增,其中盘州市境内的移民多江浙一带的人士,以盘州市城关古镇(现双凤镇)居多。外来移民多有“冬藏火腿夏食用”的生活习俗,在云贵高原便逐渐形成盘县火腿独特的质量特点。发展至今,盘州市民间普遍存在加工火腿和食用火腿的传统,火腿工艺与火腿文化保存完整。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鲜腿修割定形、上盐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管理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盘县火腿腌制工艺独特,具有浓烈的地方传统风味特色,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盘县火腿对盘州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同当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与基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21世纪初,盘州市人民开始对火腿以现代工艺的方式大规模生产,采用机械化操作,基本上摆脱了传统原始的工艺方法。这一技艺虽然在生产规模和效率方面得到了大大提高,但在味香、色泽方面还远远不及手工腌制的火腿。为了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避免传统技艺丧失的可能,应采取强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盘县火腿传统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彝族祭山

祭山,彝语称“米十儿古”,即为祭山神。盘州市的彝族祭山广泛分布于盘州市北部的淤泥彝族乡、坪地彝族乡、普古彝族苗族乡、保基苗族彝族乡以及竹海镇等彝族聚集地区,其中又以淤泥彝族乡麻郎垤村和坪地彝族乡保存最为完整。

彝族祭山是伴随着彝族的形成而出现,据资料记载,他们狩猎、采食、农耕于我国西南崇山峻岭之中;山,带给他们生存所必须的一切。他们开始信奉大山,将其视为神圣之地不可侵犯,从而形成对山神的崇拜和保护意识,祭山的出现便是源于此。

彝族祭山的真正起源已无从考证,它随着彝族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完整的一套仪式,虽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但其保护生态的根本内涵却始终不变。在盘州北部彝族地区,祭山分为大祭山和小祭山。麻郎垤村的大祭山仪式由毕摩主持,在每年三月的羊日和猴日举行。第一天扫寨,毕摩带领寨老及村里每家一名男性绕全村扫一遍,把不干净的东西扫出去。第二天祭山,毕摩再次带领大家到山神树下献酒献牲献饭,供祭盘州北部三大山神及村寨周围的小山神,整个过程女性不可参加。小祭山是由大祭山演变而来,一般是过年过节时,在家中堂屋或院坝中供奉山神和祖先,且只有家族中的男人参加。通过祭山活动,他们祈求山神保佑寨子风调雨顺,村民平安健康,家族繁荣昌盛,一切顺利兴旺。

如今,彝族祭山在淤泥彝族乡、坪地彝族乡等彝族地区都保存得很好,每年都还举行彝族祭山活动。但由于市场经济、汉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彝族地区祭山的活动场所已被破坏,祭山仪式文化的传承也出现断层化倾向。

彝族祭山活动赋予了山林以神圣性,他们禁止人们在祭山之外的时间去祭山林,更不能砍伐山上的树木,连自然掉落的树叶都不能捡......这一系列行为是彝族人民以另一种方式在保护当地的生态文化,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不仅包含着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彝族人民的生命观、生态观等信仰文化价值体系,且对于历史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发展有重大意义!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范啟彦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黄友德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黄友德 摄

盘州高磊山传说、彝族秋千等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黄友德 摄

盘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2项)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6.7由国务院公布  国发[2008]19号):

羊场乡布依盘歌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6日由国务院公布  国发[2011]14号):

彝族山歌(淤泥乡、坪地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2005.12.29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  黔府发[2005]27号):

苗族大筒箫制作与演奏(马场乡)

彝族毕摩文化(坪地乡、淤泥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 2007.5.29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  黔府发[2007]16号)

羊场乡布依盘歌

彝族婚嫁习俗(坪地乡)

造纸工艺(老厂镇)

苗族采花节(马场乡)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2009.9.30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  黔府发[2009]30号)

彝族山歌(淤泥乡、坪地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彝族古歌(普古乡、坪地乡、四格乡等彝族聚居区)

砂陶制作工艺(大山镇、城关镇)

羊皮鼓舞(鸡场坪乡)

苗族直箫乐(马场乡)

市级(50项)

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2005.12.30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府复字[2005]45号)

彝族毕摩文化(坪地乡、淤泥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羊皮鼓舞(鸡场坪乡)

彝族山歌(淤泥乡、坪地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造纸工艺(老厂镇)

彝族婚嫁习俗(坪地乡)

剪纸工艺(鸡场坪乡)

彝族歌舞(盘北地区)

苗族采花节(马场乡)

彝族斗牛舞(松河乡)

铜鼓舞(断江镇、柏果镇)

布依歌节(羊场乡)

彝族铃铛舞(四格乡)

苗族大筒箫制作与演奏(马场乡)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2007.4.29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府复字[2007]23号 )

羊场乡布依盘歌

彝族毕摩祭祀舞

布依族织布舞(羊场乡、坪地乡)

布依族、彝族海马舞(羊场乡)

彝族、布依族钱棒舞(石桥镇)

布依族绣花包(羊场乡、新民乡)

彝族、白族、布依族织布(羊场乡)

苗族芦笙制作(马场乡)

直箫制作工艺(马场乡)

汉族、彝族格螺制作工艺(水塘镇)

汉族纸扎制作(城关镇)

苗族彝族口弦(马场乡)

回族古尔邦节(普田乡)

回族开斋节(普田乡)

汉族三月三玩丹山(水塘镇)

汉族“正月二十三”玩水洞(城关镇)

布依族“六月六”(保基乡、水塘镇、羊场乡)

背兜挑花工艺(马场乡)

竹编制作工艺(羊场乡、城关镇、老厂镇)

彝族火把节(坪地乡、淤泥乡、旧营乡、松河乡等彝族聚居区)

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2009.7.27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府发[2009]21号)

彝族古歌(普古乡、坪地乡、四格乡等彝族聚居区)

彝族“录主”(盘县盘北)

砂陶制作工艺(大山镇、城关镇)

水族铜鼓音乐

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2014.5.25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府发[2014]7号)

唢呐演奏技艺

淤泥彝族水拌酒

盘县火腿制作工艺

花苗支系苗医药

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2018.3.11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府发[2018]2号)

高磊山的故事

彝族祭山节

棉糖制作工艺

面条制作工艺

丹霞山传说故事

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

血豆腐制作工艺

鲊面粑制作工艺

彝族镂空绣技艺

县级(65项)

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 (盘府发[2006]18号)

苗族大筒箫制作与演奏(马场乡)

彝族毕摩文化(坪地乡、淤泥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彝族婚嫁习俗(坪地乡)

造纸工艺(老厂镇)

苗族采花节(马场乡)

彝族山歌(淤泥乡、坪地乡、四格乡、洒基镇、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羊皮鼓舞(鸡场坪乡)

悼念舞(淤泥乡、坪地乡等地)

搓蛆舞(淤泥乡、坪地乡、四格乡等地)

板凳龙舞(石桥镇)

抢救舞(石桥镇)

织布谣(羊场乡、坪地乡、新民乡等地)

绣花包(羊场乡、坪地乡、新民乡等地)

转场舞(羊场乡、鸡场坪乡、石桥镇等地)

海马舞(羊场乡、鸡场坪乡、红果镇、柏果镇、坪地乡等地)

跳脚舞(四格乡、旧营乡)

铜鼓舞(柏果镇、保基乡)

斗牛舞(松河乡、四格乡、坪地乡等地)

剪纸工艺(鸡场坪乡、羊场乡、淤泥乡、城关镇等地)

织布工艺(羊场乡、鸡场坪乡、淤泥乡、羊场乡等地)

竹编工艺(羊场乡、老厂镇、板桥镇、水塘镇等地)

蜡染工艺(羊场乡、马场乡、保基乡等地)

刺绣工艺(羊场乡、四格乡、普古乡、松河乡等地)

扎海马工艺(城关镇、红果镇、淤泥乡等地)

背兜制作工艺(马场乡、城关镇、淤泥乡等地)

芦笙制作工艺(马场乡)

直箫制作工艺(马场乡)

淤泥乡纺织(淤泥乡)

根雕(雕刻)(水塘镇、淤泥乡等地)

木雕(供桌)(水塘镇、城关镇、淤泥乡等地)

鞋底制作工艺(水塘镇、城关镇、淤泥乡等地)

格螺制作工艺(水塘镇、城关镇、板桥镇等地)

面制工艺品(城关镇、水塘镇)

纸扎制作工艺(城关镇、水塘镇、淤泥乡等地)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普古乡)

三月三玩丹山(水塘镇)

“六月六”祭禾苗(水塘镇、羊场乡)

采花节(马场乡)

火把节(坪地乡、淤泥乡、四格乡、普古乡、鸡场坪乡、松河乡、红果镇等彝族聚居区)

正月二十三玩水洞(城关镇)

布依族歌节(青苗节)(羊场乡)

锣、唢呐、鼓、钗(城关镇、淤泥乡、四格乡等地)

芦笙(马场乡)

口弦(马场乡、淤泥乡)

踢鼓舞(马场乡)

钱棒舞(石桥镇、新民乡)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 (盘府发[2006]48)号)

布依盘歌(羊场乡)

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  (盘府发[2009] 27号)

砂陶制作工艺(大山镇、城关镇)

彝族“录主”(普古乡)

彝族古歌(普古乡、淤泥乡、四格乡等地)

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 (盘府发[2011] 26号)

彝族水拌酒(淤泥乡)

苗族传统医药(马场乡)

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盘府发[2013] 24号)

火腿制作工艺(坪地乡、普古乡、淤泥乡等乡镇)

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盘府发[2014] 26号)

夫妻鼓(马场乡)

苗族婚俗(马场乡)

八音合奏(保基乡)

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盘府发[2016] 29号)

岩博小锅酒(淤泥乡)

祭山仪式(淤泥乡)

镂空绣(淤泥乡)

水塘面制作工艺(丹霞镇)

鲊面粑制作工艺(双凤镇)

血豆腐制作工艺(双凤镇)

棉糖制作工艺(竹海镇)

丹霞山神话(丹霞镇)

高磊山的故事(红果街道)

来源:盘州旅游

相关推荐
  • 新华丝路: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常熟开幕

    新华丝路: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常熟开幕

  • 和ZHEMARK PR一起在这场高端游艇盛会里, 触摸精英品质生活

    和ZHEMARK PR一起在这场高端游艇盛会里, 触摸精英品质生活

  • 安踏马赫4代全新上市,助力"2024安踏马赫游戏"全面弹射升级

    安踏马赫4代全新上市,助力"2024安踏马赫游戏"全面弹射升级

  • 贵州授予一批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等称号

    贵州授予一批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