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毕节日报
全域旅游
苗族“阿座”老古礼,是大苗寨苗族同胞在特定场合中,将火把、芦笙、歌舞、美酒与人融为一体举行的古老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表演活动。
威宁自治县兔街镇兴荣村大苗寨,聚居着近百户依山而居的苗族同胞。苗族“阿座”老古礼和“大迁徙舞”这一独具民族风情的舞蹈是当地的两大特色传统文化。
苗族“大迁徙舞”
苗族“阿座”老古礼,是大苗寨苗族同胞在特定场合中,将火把、芦笙、歌舞、美酒与人融为一体举行的古老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表演活动。
“阿座”老古礼活动内容隐秘,好像看得见却摸不着。但几千年来,这里的苗族群众却能“跟随着行”“顺从着做”“学习着干”,传承着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
表演迁徙舞的芦笙手
“大迁徙舞”是大苗寨“阿座”老古礼的发展与升华,是当地苗族同胞极为重视的一种民间古老传统舞蹈。它巧妙地将火把、芦笙、美酒、歌舞与人融为一体,芦笙曲调低沉而凄楚,歌声悲伤而婉转,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
苗族“大迁徙舞”
“大迁徙舞”讲述着苗族先民们因部落战争而受尽折磨与煎熬的迁徙故事——
上古时期,部落间战争频繁,苗族的祖先因战争失利,不得不离开家园,远走他乡。
半夜三更,鸡鸣三遍。部落民众在头人的召唤下启程。部落里的歌手唱着悲伤的歌,芦笙手吹奏着低沉的探路曲,依依不舍离开故土。
凭借一双脚,艰难地穿过崎岖山路和杂草丛生的山坡,迁徙的路漫长而充满坎坷。
为彻底摆脱追兵的尾随追击,苗族先民们经历千难万险来到黄河岸边,强壮男子在前试探河水深浅,借助水牛、羊皮帆、木头等渡河工具,艰难地渡过了黄河。
渡过黄河以后,苗族先民们最终来到了乌蒙山区。他们的子孙后代从此在此繁衍生息,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毅力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家园。
兴荣村大苗寨苗族群众
为了传承和发扬大苗寨的“阿座”及“迁徙舞”苗族传统文化,兔街镇不定期在全镇苗族聚居区开展“阿座”“大迁徙舞”教学活动,并多次举办“射弩”“背水”等苗族传统项目比赛,将苗族特色文化搬上舞台。
兴荣村大苗寨的迎客礼:拦门酒
大苗寨目前正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将原来的土坯房改造为具有苗族特色的风情小寨,强化传统民族文化阵地,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来源 | 毕节日报
作者 | 夏超 马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