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自丹寨县人大常委会帮扶洋浪村的战报 : “先遣团”抢“选”一步
来源:
黔浪网
旅游扶贫
2014年3月,丹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被确定为洋浪村帮扶单位,确立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当年,该村蔬菜产业便实现产值126万元。到2017年底,洋浪村带动周边14个村,实现区域性蔬菜产业产值近5000万元。短短4年时间,洋浪苗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4年,丹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因地制宜,选择蔬菜作为帮扶村——洋浪村的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底,带动周边14个村实现区域性蔬菜产业产值达5000多万元,牵头在全州建立“蔬菜联盟”。短短4年间,贫困落后的洋浪苗寨发生了巨变,在全镇率先脱贫。这样的帮扶措施接地气、增底气、鼓志气,让短平快“小产业”成为奔小康“大引擎”,蕴含着脱贫攻坚大启示。从今日起,本报陆续介绍其帮扶经验,以飨读者。
仲夏时节,绿满山野。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大山深处的一个苗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蔬菜长势正旺。村民吴达银正在田里忙着浇水,刚移栽的黑皮冬瓜苗绿油油的,十分喜人。
作为种田“老把式”,60多岁的老吴感慨不已:“从不敢想过,我这点田一年能赚2万多元!”
春种西葫芦,收入4000元;夏种黑皮冬瓜,收入12000元;秋冬种西兰花,收入5000元。去年,老吴扎扎实实赚了一把。
老吴回忆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种水稻,一年辛苦下来,勉强填饱肚子。经济来源就靠养猪,每年也就3000多元,应付完亲友之间的礼尚往来,口袋就空了。
洋浪村“八山半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有0.42亩,零星分布在山坡上,是贫困程度较深的民族村寨之一,当地曾流传:“有女不嫁洋浪村。”
2014年3月,丹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被确定为洋浪村帮扶单位,确立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当年,该村蔬菜产业便实现产值126万元。到2017年底,洋浪村带动周边14个村,实现区域性蔬菜产业产值近5000万元。短短4年时间,洋浪苗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些巨变,要从县人大常委会帮扶工作“先遣团”和产业选择说起。
为了摸清村情民意,有的放矢地开展帮扶工作,丹寨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率帮扶工作“先遣团”进驻洋浪村,用一周时间走访完全寨287户人家。
“他们自己访,同时要求村组干部也同步进行,最后将双方数据互相比对,有差异再入户核验。”洋浪村支书杨雄说,“我们当时感觉到这是动真格的,于是大家心中有了一份期待。”
“从摸排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村民积极性很高,想发展的项目除传统水稻和包谷种植外,还有养猪、养牛、养鸡、种蔬菜、种果树等,共涉及20多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恒说,我们就趁热打铁,连夜召开会议讨论到底做什么产业好。
“话题抛出后,大伙热情很高,村组干部、种植能手、村民代表纷纷抢先发言,但最终还是定不下来。”杨雄说,“于是马恒主任建议用排除法,将那些搞不得的、已经搞失败了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一排除,筛选出四五个产业。”
“水果不一定人人吃,但蔬菜人人都要吃。”
“蔬菜一年可收几季,钱来得也快。”
……
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大伙统一了认识:蔬菜产业比较适合洋浪村。
“种什么能赚钱,选品种是关键。”马恒说,“当时我们就商量,采取倒推的办法,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种植品种。”
说干就干。包了一辆大巴车,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着村干、村民代表,跑遍了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云南、西安、武汉、南宁、定西等全国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全村有30多户想种蔬菜。你只有带他们亲眼去看,老乡们才晓得种蔬菜究竟赚不赚钱,什么品种能赚钱多,才会自主参与进来。”随队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江说。
考察途中,大伙在车上反复讨论,初步确定选择价格稳定、市场需求量高、耐储运、管理技术要求不高、村民家家都能种的黑皮冬瓜、哈密瓜、芹菜、西兰花、蜜本南瓜等为主导品种,其它应季时令蔬菜为辅助品种。
尽管进行了多次讨论和考察,有的村民还是对发展蔬菜产业将信将疑。
“不种水稻种蔬菜,蔬菜能当饭吃?我上有老下有小,可禁不起折腾。”村民吴达银说,“当时村干部到我家里做工作,跟我讲发展蔬菜产业的好处,可我就是不开窍!”
村里心存顾虑的老乡还不少。怎么办?
“于是我们出台奖励机制,干得好的重奖,不愿参与的先放一放,等看到人家赚钱了,他自然也就跟了。”马恒说,“当年我们压缩70%的办公经费,20多万元,机关职工自筹4.4万元,全部用在蔬菜种植奖补上。”
2014年,洋浪村共流转200多亩田土,30多家农户参与蔬菜种植,所种植的7个蔬菜品种全都取得成功,实现产值126万元。
王国江说,那年村里遭了一次冰雹,造成损失我们全部补偿,没让种植户吃亏,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看到大伙种菜都赚了钱,这下我急了,那叫一个后悔啊!于是在人大干部的帮助下,我也种起了黑皮冬瓜、西葫芦和西兰花。”谈起蔬菜种植,村民吴达银对自己当初开窍太晚懊悔不已。
村民杨斌是村里种田能手,坚信种水稻才保证有饭吃。2016年5月,村干送给他14棵冬瓜苗。5个月后,随意种下的瓜苗结出了10个大冬瓜。当接到合作社的统销款时,老杨简直难以置信:巴掌大的地,竟能生出300元钱!
2017年,杨斌种下3亩2500棵黑皮冬瓜,净赚2万余元。今年4月,他想租地扩大种植,结果却大吃一惊:村里已无闲置土地可租。他打算到邻村租赁5亩田土种植蔬菜,实实在在地大干一场。
如今,像吴达银、杨斌等过去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加入了蔬菜种植行列。2016年,洋浪村有70%的农户参与蔬菜种植。2017年,蔬菜种植农户达100%。
来源:黔东南微报
实习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