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ICP备2020010051号



来源:
慧眼读书会
作者:
陈湘云
海百合文学
微博上一位资深理财专家曾被问过个有意思的问题:年轻人总追着问“现在投股票、期货还是基金好”,他却总答:“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微博上一位资深理财专家曾被问过个有意思的问题:年轻人总追着问“现在投股票、期货还是基金好”,
他却总答:“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股市有涨跌,生意有盈亏,可在自己身上花的心思,从不会打水漂——那些学到的本事、攒下的底气,
没人能夺走,只会跟着日子慢慢增值。
想往前走、想扛住生活的风浪,终归要靠自己攒力量,而35-55岁这几年,正是给人生“加仓”的关键期。
01 别等风雨来,才想起补“底气”
倪萍在《姥姥语录》里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老。”年轻时总觉得“有人帮”是幸运,
走过半生才懂: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
曾看过个禅师和年轻人的对话。年轻人问“遭了难咋救自己”,禅师没直接答,
反倒问:“若有人不会水掉了河里,光喊救命有用吗?”
是啊,荒郊野岭没人听见,听见了未必愿伸手,愿伸手的可能没力气,
有力气的或许赶不及——等真落了难才想“求帮忙”,大多是白盼。
禅师最后说:“平时多练本事,让自己变强,才是扛住困境的法子。”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曾以为“嫁个好丈夫就稳了”,直到被现实摔醒才明白:“没人能成你永远的避风港,
自己才是最后的庇护所。”
再光鲜的副驾驶,也不如自己握住方向盘。35-55岁的日子里,少指望“靠别人”,
多在自己身上花心思,才是真的给自己留后路。
02 投资自己,是这辈子最稳的“生意”
巴菲特说过:“有一种投资好过所有,就是投资自己。学到的东西没人能抢,每个人都有这潜力。”
被《纽约时报》称为“热带商业奇才”的内莉·加兰,早年间因家境辍学打工。可她从没放弃自己:白天上班,
晚上啃专业书、练技能,从无薪实习生熬成电视新闻制片人。后来有了钱,她没挥霍,
反倒重返校园,拿下文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再创业开电视制作公司,
一手做了700多场双语节目,成了美国商界有名的女性。
她在书里写:“我的成功,全靠不断投资自己。”那些花在学习、提升上的时间,
最后都变成了托住她的底气——财务自由、人格自由,都是这么攒出来的。
前阵子同学聚会,更信了这话。当年同个教室的人,如今有人还在基层打转,有人成了行业骨干;
有人总说“没时间学”,有人早考了证、读了研。差在哪儿?就差在“有没有投资自己”。
35-55岁这几年,看似“稳定”,实则藏着很多变数:行业在变、需求在变,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落下。
可若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今天学的本事,明年可能就帮你扛过裁员;现在攒的见识,后年或许就成了破局的关键。
这生意看似“慢”,却是唯一稳赚不赔的——你花的每一分时间、每一点心思,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03 35-55岁投资自己,从这5件事开始不用急着“做大事”,从日常里的小方向开始,就够了。
1. 投资健康:这是所有的“本钱”
柏拉图说:“人生三大财富,第三是财产,第二是美丽,第一是健康。”35岁后,身体不再是“随便造”的资本——熬一次
夜要缓好几天,吃顿重口可能胃不舒服,才懂“健康活着”是多大的福气。
不用刻意办昂贵的健身卡,每天抽20分钟快走、拉伸,比躺一天强;少点外卖,自己煮碗热粥、
炒个青菜,肠胃更舒服;睡前少刷手机,早睡半小时,早上醒来就少点疲惫。
不光是身体,心态也得顾着:别总揪着小事较劲,遇着烦事先深呼口气,日子过得松快了,精神头才足。
健康是“1”,其他都是“0”,守住它,才有底气谈往后。
2. 投资形象:这是你的“第一张名片”
罗素说:“一个人的外表,藏着他的自律和追求。”35-55岁的形象,不用多花哨,却得干净、得体——不是说要穿
多贵的衣服,而是衣服合身、鞋袜整洁;不是要多年轻,而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透着从容。
同事张姐快50了,总说“穿得舒服不如穿得精神”:每天出门前熨平衬衫,头发梳得整齐,哪怕穿基础款,也透着利落。
她说:“把自己收拾好,不光是给别人看,自己心里也亮堂——这是对生活的态度。”
形象里藏着心态:你肯花心思打理自己,就藏着“不想敷衍日子”的劲儿,这种劲儿,本身就很有感染力。
3. 投资大脑:认知决定你能走多远
富兰克林说:“投资知识,得益最多。”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35岁后更该明白:脑袋里的东西,才是真的“铁饭碗”。
不用非要啃晦涩的书,每天抽1小时读本行业的新书,知道最新的趋势;刷手机时少看八卦,多看看行业报告、人物访谈,
攒点见识;周末去逛个展览、听场讲座,跟不同行业的人聊聊天,别让自己困在小圈子里。
前同事老周,40岁时开始学新媒体——下班看教程,周末练剪辑,后来公司拓展线上业务,就他能上手,
直接升了部门主管。他说:“别觉得‘老了学不会’,大脑越用越活,多装点儿东西,路才宽。”
4. 投资能力:这是抗风险的“护身符”
这几年见过太多“铁饭碗碎了”的事:曾经安稳的岗位,可能因为技术更新被淘汰;以为靠谱的行业,可能突然调整方向。
35-55岁,最该攒的是“不管换啥环境,都能站稳”的能力。
若是职场人,把专业技能练精——会计多学个数据分析工具,老师研究下新的教学方法,哪怕是文员,把PPT做得更专业、
把沟通练得更顺畅,都是加分项;若是自己做事,多补点经营、管理的知识,别让“凭经验”困住自己。
能力不是“一下子练成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学个小技巧,明天解决个小问题,攒着攒着,就成了别人拿不走的底气。
5. 投资兴趣:给生活留块“自留地”
卡耐基说:“人得有个深厚的兴趣,才好给心灵添滋味。”35-55岁的日子,难免有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一堆事,
若没个能让自己放松的爱好,太容易绷着了。
喜欢安静,就试试练字、插花——铺开宣纸写几笔,摆弄摆弄花草,心就静了;爱动,就去打球、跳广场舞,汗一流,
烦恼也跟着散了;哪怕只是每天抽10分钟读本闲书,跟着故事走一圈,也能松快不少。
兴趣不是“浪费时间”,是给疲惫的自己找个“避风港”。有个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日子才不只剩“应付”,才有劲儿往前过。
最后想说
35-55岁,不是“熬日子”的年纪,是“攒底气”的年纪。
不用急着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今天的你,比昨天多学了一点;今年的你,比去年多懂了一些。3个月后回头看,
会发现自己少了点慌张;3年后再看,可能已站在当初想不到的地方。
投资自己,从来不是“某一天的事”,是从当下开始的每一分、每一秒。
若你也想给生活加点“底气”,不妨从今天开始——来慧眼读书会读本书,和同频的人聊聊近况,给大脑充充电,
也给心情松松绑。我们在这儿,等你一起,慢慢变成更想成为的自己。
(供稿:陈湘云)